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大體老師專區Body donor

何恩民 老師

何恩民 老師

生平敘述

何恩民牧師(Reverend Alexander George Kowles)於1910年10月11日在紐約州的水牛城出生,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東南亞地區傳教,並於2012年6月13日以102歲的高齡逝世於台北。

何牧師的家族在1930年代早期從天主教轉信基督教,重生得救後便在當地建立一座教堂,即時造成轟動。他們秉持自己對基督信仰的熱忱,亟欲將此信仰傳到海外。因此,於1933年1月和母親、弟弟和三位妹妹,以宣教士的身份搭乘秩父丸號抵達上海,展開了為期80年的傳教生涯。在上海學完中文後,何牧師及弟弟Raymond二人深入中國南部偏遠地區傳教,剛開始是由水牛城的教會支持,之後是由基督教宣教聯會支持。1939年由於戰亂,何牧師的母親及妹妹們回到美國。何牧師的弟弟則於1973年在台中過世。

何牧師與Violet Anna Agnes Gibson女士在1938年9月6日結婚,這一天也是Gibson女士的船抵達上海的日子。何牧師的太太在神學院畢業後原本打算前往西藏,但是何牧師說服了她與他結婚並且留在中國。他們婚後前往廣西、中國南部開始了他們的邊遠、充滿挑戰的傳教道路。在國民黨撤退後,他們也曾經到柬埔寨、越南、最後到了台灣。何牧師夫婦的五個小孩皆在中國出生。Mary Anne 在廣西梧州,Karen Grace 在廣西靖西, Joel Alexander 及James Andrew 則在香港出生。他的第三個小孩也在二次大戰期間出生於廣西,但因病在送回美國動緊急手術的途中亡於摩洛哥。

何牧師身後還有2個妹妹、4個孩子、6個曾孫、4個曾曾孫,及無數個姪子女及孫姪子女。他的朋友及家人都會記得,他常寫很長的信提醒他們要多讀預言,因為基督隨時會再回來。他現在已回到他最愛的主的身邊。

兒子對父親的回憶

我是何牧師的兒子James

Kowles,在傳教士父母的家庭中成長,從我很小的時候便被要求要獨立。由於四處遷徙,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及不同語言的挑戰,這對我的成長有十分正面的意義。我的家庭謹遵主的教訓及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-認真工作、儉樸、自我節制及堅持。青少年時期我們並沒有被教導追尋自我,相對的,我們被教導要服從、榮耀我們的父母及尊重長輩,愛上帝並將祂的律例放在心中,你越負責任則越會被當做成年人信任。

我的父親對世界的事件相當關注,在記憶中我常常在廣播的聲音中醒來。我還記得在1954年我五歲的那年,經由廣播得知美國高等法院推翻了種族隔離教育。父親隨即給了我重要的價值觀,就是在上帝的眼中,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。還有,在1955年的聖誕假期中,爸爸又把我叫醒聽廣播,原來是美國一位黑人婦女羅沙在蒙哥馬利公車罷工事件中被逮捕了;兩年後,他又把我叫醒聽有關艾森豪總統派遣101空降隊及阿肯薩斯州的自衛隊確保九個黑人小孩可以進入高中。另外,我還記得金恩博士於1963年三月於華盛頓的演講,當時我不在家,但是父親寫信提醒了我,我即以1896年普萊西訴佛格森的高等法院判例『分別但是平等』為背景,寫了一篇關於種族隔離的公民課學期論文。

我以作為一位奉獻自己一生於中國、越南、柬埔寨、及台灣的宣教士的兒子為榮。沒有人是完美的,包括我的父親;雖然他長期不在我們身邊,但在我年幼的時候,他就為我指引了正確的道路。謝謝你,爸爸,其實你是位不錯的父親。

家訪心得

家訪照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