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::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研究所
SDGs實踐故事 SDGs實踐故事

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

SDG1 SDG2 SDG4 SDG10 SDG16 SDG17
2021-07-13 ∣ 蔡國樞老師

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

就算是同卵雙胞胎,兩人的指紋和虹膜也不會完全相同。生命是極其奧妙的,如同世界上沒有2個人的手掌靜脈紋路會一模一樣,也沒有完全相同的病歷。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,這也是大體無可取代的最重要因素:我們無法完美複製或重現任何一處人體構造,更何況一個完整的個體。因此沒有高貴情操的大愛,沒有捐贈大體的犧牲奉獻,就不會有現在如此進步的醫學。

人體就像一部精美的儀器,所有構造都被安排的緊密貼實,沒有任何浪費的空間,因此在小小的一個部位裡,具有難以想像繁多且分工極細的組織與細胞。每個人出生即為獨特的個體,加上後天生長環境與飲食的變因,也會增加其個體差異,像是不同緯度的人種就有差異極大的體型,不同飲食習慣也會產生不同的代謝作用。也因為個體是具修復或再生能力的生命體,在受傷或不同程度的使用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也會造就構造上肉眼可見的變化,好比肌肉骨骼創傷復健後的表現就會有不同,或是手術後組織再生或修補造成的形狀改變或沾黏等。只要生命體處於"活著"的階段,每個時刻的個體都是處與和過往不同的狀態,也因為生命不斷在變化,醫學也是在眾多的變化中找出具有相同變因的一門科學。人體解剖學歷史極度悠久,就算科技如何進步,學習人體構造目前仍然無法被數位或模型取代,其交雜與立體程度是最難重現的,也是因為如此,同一個構造用不同角度呈現就會有變化出現,腦中如何呈現一個立體的人體構造,是醫學生甚至是在業的醫師們時時刻刻都在追求的。綜觀醫學史的發展,診斷技術和治療器材不斷的發展,新的發現也不斷在發表,但不變的是人體依然是複雜的,光是血管的分布就還是需要人工判斷,才能精準地做注射或修補等等工作。目前科技可以記錄每個生命狀況和病歷,也可以不限時空提供醫事人員使用,但生命體的存在是整體的,所有生理條件都會影響每個器官組織的狀態,如何一微米不漏且立體堆疊地忠實呈現每個個體,以現有的技術還有無法拉近的巨大空間,因此每個大體老師都是獨特且無法取代的,在每個時代的醫學上都是極其重要的拱心石。

能夠順利當成一位大體老師,是需要三方面的成全,自我捐贈意願、生前身體狀況、家人成全。華人普遍都有留全屍及盡速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,因此在台灣,思考在生命盡頭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做大體捐贈的意願,在過往一直都不多,除了接觸的管道不多以外,在世家人的意願也是其重點。大體捐贈者過世48小時內必須要送到收贈學校做防腐,當家人還在為生命的逝去而悲傷時,就要再次接受1~3年內無法安排後事的痛苦,大體老師家人的成全,是如同捐贈者的大愛一樣偉大,因為就算捐贈者有簽署同意書,過世後若家屬不同意仍是無法捐贈大體。還有很多時候捐贈者因已經簽屬捐贈同意書,反而在日常更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,深怕在日後無法完成自己成為大體老師的遺願。原因是一位合格的大體老師必須不能有明顯的傷口,重大手術或是器官缺損。曾經有位大體老師生前考慮治療手術會切除重要器官,深怕會讓自己在過世後無法成為一位稱職的大體老師,因此選擇更需要時間和體力的化放療,此舉是如此的艱難和偉大!


因為近年觀念的開放以及國人素質的提升,也因為網路普及的推波,能夠接觸捐贈的資訊和管道也比以往更容易,簽署大體捐贈意願書的人數比例逐年上升,對醫學進步的幫助是絕對的!另外對於生計較有困難的家庭,家人過世後往往無力處理後事,有時醫療院所的醫師會提供捐贈大體一途的建議,除了學校會幫忙安排後事以外,也能加澤榮耀於往生者與家屬。


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消除貧窮:降低無法辦後事的經濟負擔

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終止飢餓:降低無法辦後事的經濟負擔

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優質教育:提供解剖學不可或缺的大體老師

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:降低無法辦後事的經濟負擔

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和平、正義與健全司法:提升家屬榮耀感促進心靈平和

大體老師無可取代,捐贈大愛無遠弗屆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:大愛成全的師生關係